走进唐朝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钢城小草人
更新:2024-09-01 12:47
《走进唐朝 》 —> 全文阅读

唐末气候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因正值唐朝和北宋前期,一般也称为唐宋温暖期。其中,从8世纪中期以来气温已开始下降,但总体上仍处于暖期。唐代前期,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再度兴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水稻在这一地区又重新得到广泛种植,其他一些亚热带植物也比较普遍。因气候暖湿,农业带明显向北推进,农业耕作区扩大,土地能够利用的绝对面积增加,同时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农作物的生长期及复种指数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和提高,这使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上升,也使农业总产量相应提高,从而使国家经济力量强盛,物质文明发达。最为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是杜甫的《忆昔》一诗所描绘的社会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到天宝八年(749)时,官仓的粮食储存达到了粟米9600万石,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也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发达也是深得南方经济的支持。北宋人所修《新唐书》即明确指出:“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督江、淮所输以备常数。”“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新动向。唐末五代以来,中原地区饱受战争**,南方则战火较少,经济生产得到保证。

隋唐重新完成统一之时,也正是气候转暖之际。但唐代中期开始气候又逐渐变冷,政治上则适时地出现了游牧民族出身的安禄山起兵叛乱,这使被周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百余年后,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又在气候极其干旱的时期爆发,经过十几年的战争,起义被平息下去,但却使统一的大唐帝国趋于瓦解,各地藩镇割据,根本不受中央节制,宛如一个个独立的小朝廷,统一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随后更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建立,中原地区五十几年间竟五次改朝换代,皇帝也换了十几个,政治变动之快,真如走马灯一般,而其间的反目厮杀,简直更是无日不有。

唐末黄巢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和蝗灾。《旧唐书·黄巢传》说,当时,“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地方政府对灾情熟视无睹,不仅不救灾,反而继续征税征徭,终于激发了黄巢起义。但是在开元三、四年,同样是在河南地区(也包括河北),同样是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由于救治得力,灭蝗及时,成效显著,“田有收获,民不甚饥。“(《旧唐书·玄宗纪》)没有造成***的*。因此,从自然灾害严重程度和国家政权的救灾状况两方面去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也许会更全面、更确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