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唐朝(2)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钢城小草人
更新:2024-09-01 12:47
《走进唐朝(2) 》 —> 全文阅读

唐朝中后期,历史记录中的水旱灾害很多。位于关中的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都城规模宏大,兴建宫殿、城池、皇陵、庙宇及官民住宅等各种建设所需原材料甚为繁多,而古代城市皆以木建筑为主,对附近的森林必然产生较大的破坏。另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当时的唐长安城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关中地区的人口密度也较大,大量人口本身的生存需要—农耕区与城市区的扩大、薪炭的需求、住宅与家俱需求等,都会对城市周围地区森林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造成破坏,其中又会以对植被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刚开始破坏时造成的后果还不明显,因为植被被破坏与造成相应的后果之间还有一个时间差。随着都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影响就会更明显地显现出来。植被的破坏,使植被水土保持的功能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减小,水土流失加重。大雨到来时河流暴涨,否则就缺水乃至干涸,这会使发生旱灾与水涝灾害的危险性都增大。作为当时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的唐长安城,城市建设及人口压力对于城市周围地区带来的环境破坏是不容忽视的,这可能是导致唐代中后关中地区的旱灾、水涝极为频繁的重要原因。而蝗灾有与大旱、洪水相伴发生的特点,民谚所说:“大水之后,必闹蝗虫”、“先淹后旱,蚂蚱连片”“久旱必有蝗”,这些都是老百姓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唐中后期蝗灾发生频率较高与当时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唐中后期确实是关中历史上水旱蝗灾较频繁的一个时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随着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的繁衍生息,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唐后期,黄河频繁泛滥,我们认为,这和唐前期在西北地区,黄河中上游大规模屯田有关。历来对屯田是给予肯定评价的,但对它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战争对黄河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以水代兵是古代常用的战法。五代后梁朱温父子为了阻止晋王李克用父子的骑兵,在不到三十年间,先后三次掘开黄河堤防,造成山东、河南的大水灾,为害滋盛。

从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分布来看,气候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以全国来说,就是北多南少。这是与当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的生产情况相符合的,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是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盛衰成正比的,只有生产水平越高,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在这一时期内,虽因战争而有时打破这一人口布局,但战争过后很快又得到恢复。

《走进唐朝》最新章节由云起书院首发,最新最火最快网络小说首发地!(本站提供:传统翻页、瀑布阅读两种模式,可在设置中选择)